近日被“降本10%”的消息刷屏了。
其實年度議價是慣例,不止一家車企這么做。和國內相比,歐洲的汽車工業(yè)寒冬更明顯。
不單是車企,整個歐洲汽車產業(yè)鏈似乎都開始萎靡,不少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都宣布了裁員和重組的計劃。
既有大眾、奧迪、Stellantis這種主機廠巨頭,也有博世、采埃孚、舍弗勒等Tier 1企業(yè)。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將有5萬人將會在這場寒潮中丟掉飯碗。
如果把視角轉向全球市場,受影響的人將會更多,像美國福特和通用,日本的日產汽車等也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裁員數千人。
與之呼應的,企業(yè)利潤率也跌到了谷底。眼下智能駕駛行至中途,電動化剛有燎原之勢,一些參賽選手們,要先敗下陣了嗎?
德國汽車工人影響最大
作為汽車的故鄉(xiāng),德國在這波裁員潮中首當其沖,德國汽車工業(yè)協(xié)會(VDA)曾做過預測,未來十年內,德國汽車行業(yè)將有14萬個工作崗位流失,相當于目前工作崗位總數的約15%。
已經有人感受到了寒冷。
大眾汽車乘用車部門首席執(zhí)行官托馬斯・舍費爾就承認,為了削減40億歐元(約合人民幣303億元)的成本,不得不裁員和關閉工廠。
在此之前,大眾汽車宣布計劃關閉至少三家德國本土工廠,裁減數萬名員工,并縮小其他工廠規(guī)模。
大眾汽車集團還計劃將12萬名德國員工薪資,削減10%,他們希望靠這些措施,在2026年節(jié)省100億歐元運營成本。
旗下高端品牌奧迪,也在11月初宣布計劃裁減約15%的非生產類工作崗位,此舉將波及德國4500個崗位。此前,奧迪已經宣布計劃關閉布魯塞爾的一家工廠并在那里裁掉3000個工作崗位。
福特汽車則在11月20日表示,公司將于2027年底前在歐洲和英國裁員4000人,其中大部分裁員崗位在德國。
也有車企打起了降本的主意,如德國的另一大汽車制造商梅賽德斯-奔馳,在考慮將每年的成本削減數十億歐元,保時捷計劃在2030年前削減數十億歐元的成本。
主機廠盈利困難,供應商的日子也不好過。比如博世集團決定要在德國裁員7000多人,其中汽車供應部門多達3200人,這是這家德國汽車零部件企業(yè)今年以來的第3次裁員計劃,今年1月和2月已裁員4700人。
除博世集團外,今年7月,采埃孚宣布預計將在2028年底前,將其德國員工人數從目前的5.4萬人,逐步削減1.1萬-1.4萬人。
舍弗勒集團將在歐洲裁員約3700人,相當于員工總數的3.1%左右,其中在德國將裁減約2800個崗位,并計劃關閉2家歐洲工廠。
米其林計劃關閉其在法國紹萊和瓦納的兩家工廠,也就意味著約1250名員工被裁掉。
與此同時,歐洲電動車需求并沒有像預期中起飛,自2024年以來,有多達20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被迫申請破產保護,這一數字較去年同期激增了60%,而那些沒有破產的行業(yè)巨頭,也在艱難維持。
前不久,歐洲“電池一哥”Northvolt ,宣布計劃在全球裁員約20%,在瑞典裁員25%。目前該企業(yè)已經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。此前因產能達不到預期,錯失了寶馬20億歐元的訂單。持股21%的最大金主大眾集團,也在近期宣布即將退出在Northvolt的董事會成員。
利潤暴跌兩位數
裁員關廠背后,最直接的原因是盈利困難。
剛剛過去的第三季度,這些跨國車企的利潤遭遇斷崖式下跌,大眾集團的利潤為28.55億歐元,同比降幅達41.7%,第三季度的稅后利潤下降幅度超過60%。這是大眾三年以來的最低水平。
為了應對利潤下降的局面,再加上德國一些工廠的運營成本是競爭對手的2倍,大眾不得不對大本營下狠手。
BBA也逐漸跌落神壇,奧迪今年第三季度的營業(yè)利潤同比下跌91%至1.06億歐元,寶馬和奔馳的情況雖然沒有這么糟,但利潤也是呈兩位數下滑。
今年三季度,寶馬凈利潤為4.76億,同比下降多達83.8%;奔馳凈利潤為17.19億歐元,同比下降了53.8%。
日系車也不再被盲目崇拜。今年4-9月份,豐田、本田、日產、三菱和馬自達五家車企凈利潤和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現下滑,尤其是日產,其凈利潤同比暴跌94%,僅為192億日元(約合人民幣9.1億元)。
此外,因為中國市場價格戰(zhàn)打得火熱,在電進油退的背景下,不管是10萬元級別的入門小車還是30萬元級別的中高端車型,中國品牌不斷拉低電動車的價格門檻,瓜分著國外品牌的市場份額。
乘聯(lián)分會數據顯示,今年10月,自主品牌國內零售份額高達65.7%,而日系品牌僅為12.9%,德系品牌僅為15.8%。
中國市場作為大眾汽車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,巔峰時期可以占到其全球銷量的四成,而如今,大眾汽車在中國新車市場的份額,已經下探到不足20%。
甚至寶馬、奔馳、奧迪都參與了中國市場的價格戰(zhàn),“半價寶馬”“半價奔馳”也上了熱搜,但BBA依然沒能讓品牌銷量重回巔峰。
銷量低迷,工廠產能閑置比例也上來了。根據路透社調查,歐洲汽車企業(yè)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僅為60%。尤其在德國、法國、意大利和英國等主要汽車市場,產能利用率更是只有54%。
同樣地,零部件供應商也因為接不到訂單陷入裁員困境。博世集團的汽車與智能交通業(yè)務板塊,雖然占據了公司整體收入的60%,但其利潤率卻處于最低水平。
裁員也和當地政府的政策有關。
為了電動汽車能在今年達到22%的市占率目標,英國汽車制造商和貿易商協(xié)會(SMMT)表示,汽車制造商們需要提供40億英鎊的折扣用來補貼銷售。
因為英國政府沒有更多的電動汽車激勵措施,老牌車企Stellantis決定關閉位于英國南部城市的小型貨車工廠,1000多人會因此失業(yè)。
曾敦促英國放寬電動汽車規(guī)定的日產汽車,近期也宣布全球減產兩成,裁員9000人。甚至日產的CEO還自愿降薪50%,助力日產重新回到增長軌道。
當然,調整產品結構、響應電動車的時代潮流也是裁員的理由。9月底,通用汽車宣布,為了準備生產新款雪佛蘭Bolt EV,計劃2025年1月之后,將在堪薩斯州暫停生產凱迪拉克XT4,并將在堪薩斯州費爾法克斯裝配廠解雇1695名工人,裁減人數占到員工總數的近七成。
競爭沒有退路
其實不止國外車企,國內傳統(tǒng)車企的日子也不好過。
以上汽集團為例,第三季度集團營業(yè)收入1425.6億元,同比下滑25.58%;凈利潤2.8億元,同比下降93.53%。上汽集團稱,這主要是因燃油車市場下滑、價格戰(zhàn)空前激烈,公司銷售收入減少,毛利下降,現金流入減少所致。
如果說傳統(tǒng)車企都要考慮降本,那新造車選手們,就更禁不起折騰了,哪吒汽車陷入了裁員、拖欠工資、欠供應商錢的泥潭。
還有缺席廣州車展的合創(chuàng)汽車,有消息稱合創(chuàng)已經裁撤上海分公司所有員工,還拖欠了被裁員工的賠償金。7月份,合創(chuàng)汽車還有約600位員工。如今的合創(chuàng)汽車廣州總部僅剩50余人,且公司或計劃重組。
不論是海外還是國內,汽車行業(yè)已經嗅到了危險信號,在這極度內卷的情況下,如何不被拉下牌桌,刀刃內卷或許是唯一一條途徑。
在蔚來創(chuàng)立十周年之際,李斌就在內部全員講話時,就表示,接下來兩年至關重要,不容有失。
“我們沒有退路,也不要給自己留退路!
本文來源:超電實驗室
精選推薦
熱門出行排行榜
原創(chuàng)IP推薦
換一換網友評論
聚超值•精選
最新內容
比亞迪推出新能源車型漢L和唐L,搭載超級e平臺和天神之眼B高階智駕系統(tǒng)。漢L創(chuàng)下多項全球第一,充電速度超過特斯拉V4超充樁;唐L性能突出,破百加速僅需3.9秒。兩款車均有競爭力的定價策略,并提供豪華配置。比亞迪將面臨來自BBA以及新勢力品牌的激烈競爭,挑戰(zhàn)依然存在。
比亞迪 | 漢L"美國新造車公司Nikola即將面臨破產,被稱為卡車界的特斯拉。根據華爾街日報,Nikola正在討論多個戰(zhàn)略轉型方案,包括出售核心資產、全面重組或申請破產保護。原因是公司資金緊張,股價已跌至54周以來最低水平。自2020年上市以來,Nikola的股價縮水99%以上。
Nikola | 破產比亞迪距離超越華為還有多遠?根據2023年和2024年的收入差距,華為與比亞迪之間的競爭正在加劇。盡管華為在重回巔峰,但比亞迪正在崛起成為電車之王。兩家公司在研發(fā)投入、凈利潤等方面存在差異,但都注重技術創(chuàng)新和人才培養(yǎng)。此外,比亞迪正推出智駕天神之眼,并計劃在2025年發(fā)布21款智駕車型。
比亞迪 | 華為2025年,國產汽車迎來標志性節(jié)點,仰望U9、尊界S800和蔚來ET9備受矚目。它們的懸掛系統(tǒng)具備顛覆性優(yōu)勢,有的展現出卓越的越障能力,有的凌波微步般平穩(wěn),還有車型能載著香檳塔通過減速帶。本文詳細解析了這三家車企的懸掛技術特點,并分享了試駕蔚來ET9的真實體驗。
懸掛系統(tǒng) | 主動懸架技術車企起名梗引發(fā)討論:新車配置名稱越來越難記,數量多且叫法不一。這種方式是否過頭?配置名變得更復雜、硬核,難以理解和記憶。油車時代的命名邏輯相對克制,時間的威力幫助人們記住品牌標簽。電車時代迭代速度快,給每個設計或技術都起新名字導致消費者無法消化和記憶,并干擾之前的叫法。
配置命名 | 技術復雜性